开篇之前,时间先拉回到2021年。
据统计,去年4月到9月之间,亚马逊一共取消约600家中国跨境电商的销售权,涉及约3000个卖家账号。令人错愕的同时也并非毫无根据,据亚马逊公布的原因与相关业内人士透露,大部分被封禁账号是因为“刷单”、“刷好评”、“缺少或不准确的产品信息”等等。
“封禁潮”过后,一些深度依赖亚马逊的中国企业遭受到重创,但同时也警醒了出海企业们的思维:电商合规化经营、洞察海外传播环境、布局出海传播、建立品牌护城河将是未来的主流方向。
然而无论是电商平台经营,还是海外传播过程中,中企来到陌生环境中总是容易踩“坑”,在7月28日美通社在线举办的“measure——智能监测,有效评估国际传播效果”研讨会上,美通社媒体监测与洞察部高级经理李惠然,就分享了中企出海传播时非常容易踩到的三大“坑”,与相关案例和银河注册送38元的解决方案。
第一大坑
欠缺对危机的预警能力
案例1一家当地媒体突然爆出新闻,称一位游戏玩家因深度陷入游戏内容而伤害了家人。该报道中对游戏名进行了大量露出。
作为企业传播人最害怕的情况正是,成为最后一个才知道公司负面新闻的人。但出海企业首先面临着陌生的海外传播环境,同时案例中的这家新闻媒体还不算头部媒体,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无法及时知情,稍慢反应就很可能演变成一场企业公关危机。
但当时该游戏公司作为美通社客户,我们的海外舆情监测工具(以下简称ngc3)抓取到这个信息后,便第一时间反馈给客户,引起客户内部的高度重视。而经过核查后才发现,该玩家所玩的并非游戏“正版”而是“私服”,进而品牌方快速与该媒体沟通并更正信息,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。
案例2
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海外媒体突然发文指责中企,称中企在竞标中采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法。而中方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发现该新闻后,及时与媒体沟通并要求其提供指正证据,因对法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成功避免了一场舆论危机,及时止损。
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,中企出海常常会面临着媒体、大众、客户等不同角色的评论,他们的声音不论是发表在媒体上或社交平台上,如果一旦夹杂负面信息而企业无法察觉,就很可能发酵成一场真正的危机。此外还能通过案例发现,要减少危机公关成本的源头正是:企业需要在负面新闻出现早期就监测到并采取措施,这是中企出海传播中花小钱办大事的典型场景。
第二大坑
无法评估出海传播的roi
案例1
某家电企业针对海外市场推出了一波传播campaign并反响不错。但在结案过程中,却发现面对陌生并复杂的媒介渠道与碎片化内容,很难总结出全面的、有数据支撑的效果评估。
这个“坑”相对外部危机部分的“坑”,更多的是指公关传播人员对内时、向上汇报时的“坑”。试想,如果没有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,其实很难说服老板提供可持续的传播资源。
再来看看一个标准的campaign评估,至少应该具备哪些内容。
以ngc3对本次传播campaign的分析报告来看,能涵盖的数据就包括:总曝光量、自有媒体传播、赢得媒体传播、社交分享等数据。这些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展现声量,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评估这个案例是否引爆了社交媒体?是否打动了媒体主动报道?哪些渠道还有提升空间?
此外,报告还归类了不同的媒体结构,如综合类、财经类、科技类。在赢得媒体中,科技类媒体的报道度更高,这就能为品牌进一步指导下一次的渠道选择。
第三大坑
李惠然在研讨会上表示,出海传播要解决问题不止于此。面对信息繁杂、渠道陌生、内容评估难量化等问题,真正最核心的困境是企业陷入了一座“信息孤岛”。这座孤岛具体表现是:外面的信息进不来、里面的信息出不去。进不来的具体表现包括:
出不去的具体表现包括:
而在应对信息孤岛时,她表示可以借助专业的传播平台工具通过以下几点出发:1)为出海企业建立长期影响力的考核指标;2)评估自身传播效果,发现传播策略盲点;3)了解外媒行业生态、运作规则和内部文化;4)拿回自身品牌海外舆情管理、传播效果评估的主动权,实现量化分析、深度评估。